陈同学:从社团投入到学术研究
2014 年 APPERS ,目前就读于纽约大学
我高中在中山纪念中学,现在就读纽约大学,学习传媒文化(Media,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)和经济数学(Economics (Theory Track) joint Mathematics)两个专业,平时的爱好是摄影,煮咖啡,收集书籍和读书。我是个不太精彩的留学生,比较喜欢读书和搞研究,虽然成绩并不能算是学霸学神那么出色,不过还是很执着地惦记着做研究。上学期开始了一个关于中文社交媒体的语言学、传媒学研究,最近又惦记起了一个产业组织方面的课题,搞得脑袋有点不大够用了哈哈。
当初为何选择出国留学?后悔过自己作的留学决定吗?
出国留学是从比较小的时候就和父母定下的决定,虽然中途也动摇过,不过还是决定坚持下去。美国的学校学术环境比国内好很多,而且可以接触多元的文化,这是最终决定出国留学的原因。关于留学,也许也暗自后悔过吧,因为对照国内的朋友,并不能感觉到自己出国读书和在国内读书有太大的差别,就学习的内容(数学和经济)上来说真的其实差不多。不过后来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了更深入的认知之后,就能觉察到在国内不容易接触到的顶尖的学术成果,国内的学校也没有那么支持学生从事学术研究。后悔的想法自然也就打消,有得有失嘛。
大学,与自己的预期一样吗?
还是比较大的区别的。在上大学之前对自己大学生活的期望和对自己的认知,与在上大学之后有相当的转变。就拿生活来说,在上大学之前期望着大学生活应该是很丰富多彩的,自己也会投入到各种活动当中,但是后来更加专注学术,更喜欢做学问而不是各种社交生活。大概是在一个不同的环境里,对自己有了不同的认知,于是对生活、学习以及未来的计划也就相应有了改变。
高中有什么兴趣爱好?现在还在坚持吗?
高中时最大的爱好是摄影,其次是煮咖啡。现在也有在继续摄影,但是更加随意了,并没有刻意地计划拍摄和学习。一者是时间有限,其次是对摄影对自己的意义有了转变,照片作为外向的表达变成对自己内心的思考。有些玄乎,但可以肯定的是拿起相机时候的心情是不同的了。
咖啡则作为生活方式一直延续了,有机会还希望参加职业咖啡师的训练。
在整个留学申请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?
回头看申请过程,觉得自己还是少了些努力吧。印象深刻的还是因为要准备各种考试、申请而积累的阅读,那些比考到的SAT、AP成绩受用更长久,比如那时候读的西方哲学史和反乌托邦小说,一定程度上甚至塑造了自己世界观,可以说是无心插柳却受益匪浅吧。我觉得申请过程本身也就是个丰富自己的过程,好好享受比较重要。
最后为何选择了现在这所学校?
其一是因为纽约大学在我所感兴趣的各个领域都比较领先,其二是纽约作为文化信息的枢纽,有许多其他城市说没有的信息和资源,文化也更多元化。其三是纽约确实有许多美食、博物馆和各类的文化活动,极其有吸引力。
实话说我不是很清楚自己被纽约大学录取是因为哪一方面,因为身边有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也被拒过。不过我想还是学校本身希望的diversity吧,毕竟自己申请的专业和在申请时表现出的兴趣都不是很大众化,也就更容易stand out吧。
赴美深造后,遇到的最大挫折是什么?
这个也许不应该叫挫折,但是确实也会带来挫败感。到美国之后发现自己其实不是那么能够包容文化差异,自己会有很强烈的价值取向,因此不能很好地融入一些圈子。但最后我选择不融入,因为在这里学会更重要的事情是如何活出自己。正因为美国社会有包容性,更应该过得有个性,而不是选择去融入一些自己并不感兴趣的圈子或者活动中去。
你觉得美国高校与国内高校有何不同?
其实回头看国内的大学,它们在各个方面并不和美国的大学有什么巨大区别,主要的区别还是在于学校对学生活动的态度而不是行动吧。当然很多学术会议、讲座是不会在国内大学举办的,但这不是个体学校的差异,是中美学术上的差异。基金会、项目什么的并不会有太大差别,我们学校对创业这方面的支持倒是比国内的许多大学都大得多。
在纽大,教授与学生的交流多吗?
有的教授有固定的值班时间,有的要写邮件约,但是无论如何,学生都是可以有机会和教授交流的。我个人比较喜欢去教授的值班时间,即便不是为了课的内容,如果教授有空,去各种乱聊一番,交换一下看法观点也是很不错的(人文类的课比较适合这样,小课的教授也比较合适,大课教授还是尽量去打扰助教比较好)。
学校考核学生的方式与国内有何不同?你更喜欢哪一种?
数学、经济类的课一般只用考试考核,人文类的课会有考试也会有论文。我个人喜欢写论文,即便作为国际学生,作文不是优势,论文可以更好地展示对内容深刻的认知,更加有批判性,当然也意味着更累人。而且多数时候论文可以抒发自己的观点,写完还是很有些成就感的。
对于美国的公共资源使用,你觉得国内在哪些地方可以借鉴经验的?
图书馆可以跨学校借书,基本上没有想找而找不到的学术资料,这一点是很值得国内高校学习的。另外就是对旧城的改造,会保留一个区的文化特色,尽量利用原有资源进行再创造,而不是拆拆拆。(不过,NYU也因为拆自己公园和楼被周围的居民告到法院去了。)
在文化适应过程中遇到过什么问题吗?
适应文化这个问题我个人比较倾向于顺其自然吧。语言上的问题并不难突破,困难的是没有共同的话题,这些话题是要很长时间积累形成的。其他同学怎么适应的我并不太了解,但是在我看来并没有很多中国同学真正称得上是文化上适应了,更多是(包括自己)文化上的不在意了,把没有共同语言变成一种常态吧。
在美国高校创办一个社团、组织需要经过什么样的程序?对此学校最看重的是什么?
在我们学校,创办社团要先申请,并且取得一定数量学生的签名支持,然后学校审核是否有与现存社团在活动和职能上重复,而后决定是否许可。许可后有一个学期试运行期,试运行期要组织一定数量的活动,在这些一学期试运行期之后如果没有什么问题(比如违反订活动场地规定之类的),便可以成为正式的社团,并且获得一笔预算。学校最看重的还是社团的活动内容,原则基本上就是不重复,而且面向全部学生即可。
学校选课是怎样的?如何做更加明智?
……
(想了解陈同学给出的珍贵建议吗,请关注《APPers》。)
在APP,你觉得对于自己帮助最多的是什么?
我觉得最大的帮助是前期让我对美国的大学有了更深的了解。作为在国内生活的学生,对美国的大学的认知还是有限的,在APP的讲座和辅导过程中逐渐加深了对美国的大学各方面的认知。形式也可以更多样,比如说举办一些像美国大学里的让大家自由social的party也是不错的形式。
每个从APP申博教育走出的美国留学学子,都与申博教育有着不可磨灭的相处记忆,想了解更多,更完整的APPers故事,以及对你有指导意义和帮助的内容,请关注APP申博教育杂志《APPers》,期待你的欣赏哦!
本文来源于广州美国留学机构广州美国留学评估公司-广州申博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,APP申博教育,一家只做美国留学的知名机构!
标签:申博教育,APP申博教育,申博留学,APP申博,美国本科,美国本科转学,美国高中,美国研究生,美国大学,大学排名,美国专业排名,美国留学,美国留学中介,美国留学评估,留学评估系统,美国艺术留学,美国留学机构,